人物
时段
朝代

編年類
故事類
別史類
目錄類
地理類
史鈔類
正史類
载今从本/纪载于此月其日则阙之)
是月蜀以翰林学士承旨吏部侍郎华阳欧阳炯为门
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 毋昭裔
及范仁恕皆致仕
仁恕后寻卒(此据十/国纪年) (第 11b 页)
  颇可读赵徵余言因叙此书之所以废且见子良
  之志子良学于东莱吕伯恭氏于余为同年进士
  名善珍
尔雅音略三卷
  晁氏曰伪蜀 毋昭裔
撰尔雅旧有释智骞及陆元朗
  释文昭裔以一字有两音或三音后生疑于呼读
  乃释其文义最明者为定 (第 9a 页)
(门数所/角翻)吾今老矣犹未遍达时事况景迁年少当国故
屈吾子以诲之耳 夏四月庚午蜀以御史中丞龙门 毋昭裔
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龙门县本汉皮氏县后/魏更名唐属河中府九)
(域志在府东北九十五里毋姓也毋丘氏望出 (第 31a 页)
帝颔之五月丁亥敇榜宋州凡常思所举悉蠲之思亦
无怍色(怍疾/各翻) 自唐末以来所在学校废绝蜀 毋昭裔
出私财百万营学馆(校户教翻毋音无姓也齐宣王/封母弟于毋乡其后因以为氏)
请刻板印九经蜀主从之由是蜀 (第 15b 页)
迎之晖设伏掩击尽殪之自是景崇不复敢
出蜀主遣山南西道节度使安思谦将兵救凤翔左仆
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毋昭裔
上疏諌曰臣窃见庄
宗皇帝志贪西顾前蜀主意欲北行凡在庭臣皆贡谏
疏殊无听纳有何所成只此两朝可为鉴诫不听 (第 74a 页)
 后唐长兴中所刻九经板至是始成献之由是虽乱

 世九经传布甚广(是时蜀 毋昭裔
亦出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刻板印九经蜀主后之)
 (由是蜀中文学亦盛昭毋氏齐宣王弟封/毋卿其后因以为氏 (第 33a 页)
 晋人士盖收之后继有画者不知谁氏也齐永明十

 年刺史刘悛益以礼家器服制度伪蜀广政七年其
 相 毋昭裔
按雍都旧本九经命平泉令张德钊书而
 刻诸石本朝因礼殿以祀孔子为宫其旁置学官弟
 子讲习传授故蜀帅尚书 …… (第 2b 页)
 昧于人间唐太和中复刻十二经立石国学后唐长
 兴中诏国子博士田敏与其僚挍诸经镂之板故今
 世太学之传独此二本尔按赵清献公成都记伪
 蜀相 毋昭裔
捐俸取九经琢石于学宫而或又云毌
 丘裔依太和旧本令张德钊书皇祐中田元均补刻
 公羊榖梁二传然后十二经 (第 5a 页)
始全至宣和间席升献

 又刻孟子参焉今考之伪相实 毋昭裔
也孝经论语
 尔雅广政甲辰岁张德钊书周易辛亥岁杨钧孙逢
 吉书尚书周德贞书周礼孙朋吉书毛诗礼记仪礼 (第 5b 页)
 张绍文书左氏传不志何人书而祥字缺其画亦必
 为蜀人所书然则蜀人立石盖十经其书者不独德
 钊而能尽用太和本固已可嘉凡历八年其石千数
  昭裔
独辨之尤伟然也公武异时守三营尝对国子
 监所摸长兴板本读之其差误盖多矣昔议者谓太 …… (第 5b 页)
 以翻刻入石黄长睿谓开元中藏拓本于御府以开
 元二字小印印之是玄宗时已罕得况今又六百年
 后耶
 王应麟曰伪蜀相 毋昭裔
取唐太和本琢石于成都
 学官与后唐板本不无小异乾道中晁公武参挍二
 本取经文不同者三百二科著石经考异 …… (第 11b 页)
 曰成都石经孟蜀所刻于唐高祖太宗之讳皆缺画
 唐之泽深矣
 陶宗仪曰张德钊孙逢吉张绍文周德贞孙朋吉五
 人皆善书后蜀广政七年被选以右仆射 毋昭裔

 挍勘定孝经论语尔雅毛诗尚书仪礼礼记周礼模
 丹入石镌置益部德钊简州平泉令逢吉国子毛诗
 博士绍 …… (第 12a 页)
    徵也草降表者翰林学士李昊也自昊以下
    从降者三十二人入除目者二十六人载句
    延庆续锦里耆旧传而 昭裔
绍文朋吉逢吉
    德贞德钊皆不与焉
宋国子监石经 (第 13a 页)
 自此始也至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宰相冯道李愚请
 令判国子监田敏挍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是
 虽在乱世九经传播甚广至周广顺中蜀 毋昭裔

 请刻印板九经于是蜀中文字复盛
 叶梦得曰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摸印之法人
 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 …… (第 8a 页)
 监本五经始冯道耳柳玭训序言其在蜀时尝阅书

 肆鬻字书小学率雕本则唐固有之陆子渊豫章漫
 抄引挥麈录云 毋昭裔
贫时尝借文选不得发愤云
 异日若富贵板镂之以遗学者后至宰相遂践其言
 子渊以为与冯道不知孰先要之皆出 …… (第 23a 页)
 阅陆子渊河汾燕閒录云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
 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板此印书之始据斯说
 则印书实自隋朝始又在柳玭先不特先冯道 毋昭
 裔
也第有可疑者隋世既有雕本矣唐文皇何不扩 (第 23a 页)
知果否系年录云宋高宗皇帝御书大成殿榜
绍兴六年赐成都府学从教授范仲殳所请也成都记
云伪蜀孟昶有国其相 毋昭裔
刻孝经论语尔雅周易
尚书周礼毛诗礼记仪礼左传凡十经于石其书丹则
张德钊杨钧张绍文孙逢吉朋吉周德贞也石 (第 11b 页)
   石本九经
容斋随笔云孟昶时所刻其书渊世民三字皆阙画盖
唐高祖太宗讳也王象之碑目云在成都府学

范成大石经始末记云石经已载前记晁子止乃作考
异考异之作大抵以监本参校互有得失其间颠倒缺
讹所当辨正然古今字画虽少不同而实通用耳考异
并序凡二十一碑具在石经堂中子止之序曰鸿都石
经自迁徙邺雍遂茫昩于人间唐太和中复刻十二经
立石国学后唐长兴中诏国子博士田敏与其僚校诸
经镂之板故今世太学之传独此二本尔按赵清献公
成都记伪蜀相母昭裔捐俸金取九经琢石于学宫而

或又云毌丘裔依太和旧本令张德钊书皇祐中田元
均补刻公羊榖梁二传然后十二经始全至宣和间席
升献又刻孟子参焉今考之伪相实 毋昭裔
也孝经论
语尔雅广政甲辰岁张德钊书周易辛亥岁杨钧孙逢
吉书尚书周德贞书周礼孙朋吉书毛诗礼记仪礼张
绍 …… (第 2a 页)
而祥字阙其画亦必为蜀
人所书然则蜀之立石盖十经其书者不独德钊而能
尽用太和本固已可嘉凡历八年其石千数 昭裔
独办 (第 2a 页)
   后周谒孔子庙
广顺元年太祖如曲阜谒孔子祠既奠将拜左右曰孔
子陪臣也不当以天子拜之太祖曰孔子百世帝王之
师敢不敬乎遂拜之又拜孔子墓命葺孔子祠禁孔陵
樵采访孔子颜渊之后以为曲阜令
   蜀中文学复盛
三年自唐末以来所在学校废绝蜀 毋昭裔
出私财百 (第 39b 页)
云/转给事中)
李匡远事后主为盐亭令时盗贼所在充斥匡远擒捕
无虚日时人号之曰健令已而迁盐铁判官代宰相
昭裔
理使务匡远性卞急一日不断刑则惨然不乐常
闻捶楚之声曰此一部肉鼓吹年八十二卒后盗发其
墓分其四支(又有 (第 7b 页)
前使蜀既归而献策伐蜀蜀人皆
恶之而知祥亦怒曰焦彦宾以例罢而诸道皆废监军
独吾军置之是严欲以蜀再为功也 掌书记毋昭裔

诸将吏皆请止严无内知祥曰吾将有以待其来严至
境上遣人持书候知祥知祥盛兵见之冀严惧而不来
严闻之自 …… (第 3a 页)
地汉将赵思绾据永兴王景崇据凤
翔反皆送款于昶昶遣张虔钊出大散关何建出陇右
李廷圭出子午谷以应思绾昶相 毋昭裔
切谏以为不
可然昶志欲窥关中甚锐乃遣安思谦益兵以东已而
汉诛思绾景崇虔钊等皆罢归而思谦耻于无功多杀 (第 11a 页)
  此书模刻甚精校勘亦审实与宋椠同工序后标
  此集精加校正绝无舛误见在广都县北门裴宅
  印卖又五十二卷末叶标 毋昭裔
贫时常借文选
  不得发愤曰异日若贵当版镂之以遗学者后至
  宰相遂践其言并注云出挥麈录此二条宋椠中 (第 33b 页)
(字盖蜀广政七年三月二日右仆射 毋昭裔/
以雍经石本校勘简州平泉令张德钊书)尔雅三卷
(阙附志云将仕郎前守简州平泉县今赐绯鱼袋张德/钊书武令升 (第 4b 页)
镌不题经注字数若干 石刻铺叙云尔)
(雅一册二卷广政七年甲辰六月/右仆射 毋昭裔
置镌者武令升) 读书附志云以上
石室十三经盖孟昶时所镌故周易后书广政十四年
岁次辛亥五月二十日唯三传 …… (第 4b 页)
堂图籍记云伪蜀广政七年其相 毋昭裔
按雍都旧本
九经命平泉令张德钊书而刻诸石本朝因礼殿以祀
孔子为宫其旁置学官弟子讲习传授故蜀帅尚书右 …… (第 8a 页)

曹学佺四川名胜志云诸刻今皆不存所存者孔门七
十二子像石经礼记有数段在合州宾馆中
吴任臣十国春秋云 毋昭裔
河中龙门人蜀左仆射以 (第 10a 页)
  益郡石经
孝经一册二卷序四百三十九字正经一千七百九十
八字注二千七百四十八字孟蜀广政七年三月二日
右仆射 毋昭裔
以雍经石本校勘简州平泉令张德钊
书镌工颍川陈德谦
论语三册十卷序三百七十二字正经一万五千九百 (第 1b 页)
十三字注一万九千四百五十四字广政七年四月九
日校勘书镌姓名皆同孝经
尔雅一册二卷不载经注数目广政七年甲辰六月右
仆射 毋昭裔
置简州平泉令张德钊书镌者武令升
周易四册十二卷又略例一卷正经二万四千五十二
字注四万二千七百九十二字 (第 2a 页)
载:「后唐长兴三年二月辛未,初令国子监校定《九经》,雕印卖之。」又曰:「自唐末以来,所在学校废绝,蜀 毋昭裔
出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板刻《九经》,蜀主从之。由是蜀中文学复盛。」又曰:「唐明宗之世,宰相冯道、李愚 ……刻板印卖,从之。后周广顺三年六月丁巳,板成,献之。由是虽乱世,《九经》传布甚广。王仲言《挥麈录》云: 毋昭裔
贫贱时,尝借《文选》于交游间,其人有难色,发愤,异日若贵,当板以镂之遗学者。后仕王蜀为宰相,遂践其言
策伐蜀,蜀人皆恶之,而知祥亦怒曰:「焦彦宾以例罢,而诸道皆废监军,独吾军置之,是严欲以蜀再为功也。」 掌书记毋昭裔
及诸将吏皆请止严而无内,知祥曰:「吾将有以待其来!」严至境上,遣人持书候知祥,知祥盛兵见之,冀严惧而 ……绾据永兴、王景崇据凤翔反,皆送款于昶。昶遣张虔钊出大散关,何建出陇右,李廷圭出子午谷,以应思绾。昶相 毋昭裔
切谏,以为不可,然昶志欲窥关中甚锐,乃遣安思谦益兵以东。已而汉诛思绾、景崇,虔钊等皆罢归,而思谦耻于
、《古今国典》、《赋苑》、《岁时广记》云。

句中正

句中正,字坦然,益州华阳人。孟昶时,馆于其相 毋昭裔
之第, 昭裔
奏授崇文馆校书郎,复举进士及第,累为 昭裔
从事。归朝,补曹州录事参军、汜水令,又为潞州录事参军。

中正精于字学,古文、篆、隶、行、草无不工。